蔡基刚:应急语言服务与应急语言教学探索
转载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应急语言建设和服务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现有文献多集中在建立应急语言服务机制等建议上,对如何形成应急语言服务的长效机制、如何培养应急语言服务后备人才却很少有研究提出实质性的建议和措施。本文提出建设应急语言教学的观点,认为应急语言服务的应用范围应包括海事、航空、军事、外交等领域的突发事件,应急语言服务的基础是非应急时的常态化基础训练和教学,应急语言教学不是通用语言教学而是专门用途语言教学,没有专业知识、仅靠语言基本功是无济于事的。笔者提出,高校应设立“应急语言服务专业”,要在特色院校普遍设置该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并要按学科和行业建立应急语言语料库。为了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第一步便是要改变英语专业建设的理念。
关键词:应急语言服务 ; 应急语言教学 ; 机制与人才培养 ; 专门用途语言 ; 语言学跨学科 ;英语专业
DOI:10.12002/j.bisu.280
在刚刚闭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来自外语界的代表刘宏和张博提出了“应急语言服务”的提案。她们建议:“由国家语委牵头组建应急语言服务团,相关高校师生共同参与,搭建国家级统一平台,统筹整合资源力量。职责包括应急语言服务志愿者的选拔、管理和培训,应急语言服务行动方案的拟订,应急语言服务资源建设和产品开发,应急语言服务研究及咨询等”。这一提案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生有关,受到两会代表的高度关注。
在处理这次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的过程中,我国语言工作者配合医护、海关和相关企业的工作人员做了许多工作,如在网络上与世界各国医护工作者开展义务交流,在机场海关与外籍人士进行语言沟通,在医院对病患实施心理安抚,翻译海外捐赠和我国出口的口罩等医疗器械的归类标识、药品名称以及使用说明,协助政府和相关企业开展舆情监测等。尽管如此,王立非研究团队的研究依然发现,“我国的应急语言服务体系在此次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阻击战中仍有许多地方做得不到位”,如“缺乏精准、高效、透明、统一的疫情信息标准发布和管理”,疫情信息的编译与发布滞后,语言志愿者专业知识存在不足,面对外籍人士的疫情咨询和援助需求,多语种服务信息平台和应急呼叫中心缺位(王立非等,2020a)。滕延江(2020)也发现,在宣传标语和日常交际中存在语言歧视与语言暴力现象。
正因如此,应急语言服务得到了社会和政府的重视。为此,《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在2020年第1期“应急语言服务”专栏中刊登了王立非等研究者的专栏文章。王立非等(2020b)提出了加快应急语言服务机制建设和应急语言人才培养改革的五点建议,其中包括“加强疫情应急语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紧制定疫情应急语言服务规划”“大力提升疫情应急语言服务能力”“即时编制出台应急语言服务相关标准”和“建立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体系”等。
2020年5月29日,以“中、美、日三国应急语言服务实践”为主题的线上学术论坛召开,300余人参加(查建国等,2020)。在本次会议中,主旨发言人李宇明提出,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加强应急语言服务研究非常必要。另一位主旨发言人王辉认为,要建立健全应急语言法律法规和预案,开发应急语言智慧系统,加强应急语言服务事前演练,重视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储备和培养。李宝贵介绍了美国多语种应急呼叫中心和应急信息网络服务平台等多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语言服务手段。顾晶珠介绍了日本在多语志愿者培训、灾情信息发布、应急语言服务与灾害心理援助等方面的做法。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已意识到应急语言服务的重要作用。2012年,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语委”)颁布了《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①(①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246/201301/146511.html),其中第三章第七条明确提出,“建立国家语言应急服务和援助机制。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制定应对国际事务和突发事件的关键语言政策,建设国家多语言能力人才资源库。促进制定外语语种学习和使用规划。推动社会建立应急和特定领域专业语言人才的招募储备机制,提供突发条件下的语言应急服务。及时为国家有关部门就我国海域、疆域等相关地名和天体命名提供语言文字方面的支持和服务。发挥语言社团作用,建立语言志愿者人才库,广泛吸纳双语、多语人才,为社会提供语言援助”。2016年,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发布的《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②(②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701/t20170118_295149.html)再次提出要为大型国际活动和灾害救援等提供语言服务,提升语言应急和援助服务能力。
然而,目前我国的应急语言建设却并未完善,应急语言机制尚未形成,应急语言人才培养也没得到落实,以致在这次公共卫生危机中还是在靠临时组建的语言志愿者队伍提供应急语言服务。笔者发现,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主要原因是对一些问题还没有厘清,例如:(1)应急语言人才是靠临时支援组成,还是需要专门培养?(2)如是后者,培养任务落实到哪个部门或机构,是否应纳入高校的教学体系?(3)如纳入高校体系的话,应该在哪个专业中开展教学,中文专业、外语专业或是公共外语?(4)应急语言教学的范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是什么?这些问题,无论是刘宏、张博等代表的提案,还是王立非等学者的专栏文章,抑或“中、美、日三国应急语言服务实践”的线上论坛,似乎都没有提及或讨论。笔者认为,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应急语言服务机制,更不可能有应急语言服务的后备人才,若再次面临其他突发事件,极有可能又要临时招募和拼凑并不专业的应急语言志愿者队伍。
二、应急服务再认识
在国内文献中,应急语言服务多指在自然灾害、战争、医疗救助等突发的危及国家或者个人生命财产安全的紧急情况下,为了克服语言障碍,化解因交际不畅造成的危机而提供的语言服务工作(滕延江,2018;王立非等,2020b)。笔者认为这个定义似乎有点狭窄,应急语言服务应该包括所有公共领域和各行各业的突发事件中发生的语言救援活动。例如,除了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危机外,应急语言服务的应用范围还应包括航空、海事、海关、军事、警事和外交等领域。以《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Standards of Training, Certification and Watch keeping for Seafarers, STCW)为例,该公约不仅规定了英语是海事航运的工作语言,而且提出海事应急英语能力水平将直接影响相关人员能否有效应对各种突发的海事航行情况(Demydenko,2010; 于玲,2013)。在船上(on-board)、船对船(inter-ship)和船对岸(ship-to-shore)的所有突发紧急情况中,相关人员需要用英语进行面对面交谈或无线电通话,与对方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以处理撞船事故或失踪人员搜寻等工作。 2. 涉及语言
应急语言服务主要针对在突发危机事件中不同国籍或同一国籍但使用不同语言的群体之间的活动。方言只占应急语言服务的很小一部分,外语尤其是英语应是应急语言服务涉及的主要语言。国内现有研究对应急语言服务工作者的多语能力和应急外语服务强调较少,主要原因是过去的应急语言服务主要发生在同一语言或不同方言群体之间,因此较少考虑应急外语概念。美国则不同,它是一个多语种的移民国家,美国国家语言服务团(National Language Service Corps, NLSC)可以招募到大量熟练使用多语种的应急语言志愿者。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全球,中国应急语言服务人员第一次大范围地在汉语与不同外语群体之间进行信息的传递、沟通和交流,因此,笔者认为,需确立以外语——尤其是关键语言英语——为主体的应急语言服务体系。 3. 培养机制
应急语言服务表面上是突发事件的语言服务,但其基础是常态化的外语教学。要有效应对涉及两种语言以上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各行业的危机等突发事件,不是通过临时组织语言志愿者队伍就可以解决的,我国不应该照搬美国这种临时招募应急语言志愿者的方法。应急语言服务尤其是应急外语服务属于语言教学的范畴。应急语言服务不仅涉及日常交流,更包括医疗、航空、海事、外交和军事等紧急情况下的业务交流(如在本次疫情中医务人员网上业务交流和医疗队出境支援),因此,只有在平时的语言教学中开展相关领域的应急语言教学,才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合格的应急语言服务后备人才。但是,我国外语类高校至今还没有开设应急语言服务专业或方向,包括综合性大学外语专业在内,也没有院系开设过类似课程;在现有的外语教学中,也都没有穿插诸如突发事件与语言、典型场景与语言这样的教学内容。 4. 教学性质
应急语言教学不是通用语言教学,而是专门用途语言教学。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应急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应主要在非语言专业的学生中开展,如公共卫生、海事、航空、公安、军事和外交等专业。应急语言服务的主力军应是懂外语尤其是英语的医疗和海事等方面的专业人士,而不是外语专业的学生或语言工作者。当然,应急语言服务活动可以有少数语言专业如英语专业的学生参与,但他们必须经过专门领域的训练。第二,扎实的语言基础如英语功底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过去70年培养的英语专业毕业生中,之所以有不少人成为外交、外贸、国防领域的专家或骨干,主要是靠学生选修第二专业或毕业后进行长期训练和实践来实现的。换句话说,英语专业毕业生依照其现有的知识结构是根本无法立即上岗的,无法满足除文学研究和外语教育外的科技和经济等领域的需求。显然,要能够应对特定领域如医疗、海事、航空和维和活动中的突发事件,应急语言服务人员首先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如医院患者知情同意书的起草和与临终患者的沟通、警察防暴语言术语的准确使用等。其次,他们还必须了解这些专业内容和知识是如何通过语言(如英语)构建和交流的,如果没有这种专门用途语言的教学训练,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可能是不合格的。这就基本否定了从语言基础较好(如英语水平较高)的志愿者中培养应急语言服务人员的做法。
5. 思想理念
应急语言教学完全是应用性和工具性的语言教学,是同社会与市场需求紧密相关的。语言服务教学这一概念之所以过去没人提出,或一直被排斥在我国外语教学之外,和我国外语界长期以来对语言的工具性和应用性偏见有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英语界提倡的是培养精通英美经典文学的高端英语人才,视语言、文学和翻译研究为高尚,语言应用、服务和教学为低级,认为直接满足社会需求的语言服务会造成英语专业的工具化、市场化和低端化。很多研究者认为,“大学本科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有不同的目标。一个是为社会培养精英人才,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解决道之源的问题;一个是为社会培养技术人才,解决器之源的问题”(蒋洪新、简功友, 2017:873)。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语言服务教学是不可能在高校存在的,只能在职业技术学校开展,或由政府临时招募人员加以培训。即使要在高校外语教学里设置语言服务课程,也应该是在公共外语里,而不是在英语专业里。这就是目前英语界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和非英语专业的公共英语教学人才培养的区别和界定。
……
请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浏览全文,如无法打开,请在跳转页面点击右上角“在浏览器打开”;本刊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当期目录”“过刊浏览”栏目)提供全文下载。
作者简介
版面:张琪 袁晴
编辑:姜炎
END
相关文献延伸阅读(爱书人指南)
敬告:本公号友情分享书讯或提供索引书目链接,
以方便爱书人前往第三方平台自行选购。
语言学图书精选推荐
扫码关注,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1.8万语言文学、国别区域
研习者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入我们,交流分享,共同学习!